淺談一二五分無號紙分幣投資
一、認識與起源
1、盛世收藏,亂世黃金,收藏品的升值規律中重要的一條是“物以稀為貴”。
2、收藏與增值決于存世量和稀有度,紙分幣和郵票,紀念幣不同,升值規律不同。
3、無號紙分幣是我國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產物,打上了歷史性的烙印。
4、無號紙分幣從81年4月1日開始發行,96年3月1日停止發行,當時由于硬分幣緊張,即用53年版去掉編號印制,這一去號印制不大緊,卻造就了目前世界紙幣新景觀,即有無數張一模一樣的紙幣的特點。
5、國內最先認識與發掘無號紙分幣特點的為遼寧錢幣學會秘書長吳振強等幾位老前輩,由此,收藏無號紙分幣最先以沈陽開始,上海、江西、吉林等接其后。
6、已集全全新518各羅馬號者,計有上海張文詳、楊加波、沈陽宋樹江、湖南吳和芝等數十人左右,估計全國已集全不到1000冊。
7、目前估計全國收集最多者為新品每號百枚以上450-480種,有不少號。目前發現全新存世量只有3002000枚,現在正進一步挖掘搜尋中。
二、戰略大轉移
05年為八分無號幣低潮,隨著郵幣卡市場日益走強,06-07上半年是繼97年后第一波升值,部份幣商已獲利其豐,07年4月到07年7月為調整期,第二波即將起航,且為主升浪,它將比第一波升值更可觀,原因在于:
1、人民幣的本質在于一屆政權印制,它的目的和用途是為了流通和使用,無任何盈利的可能,而JT票,紀念幣,老磁卡、小型張等為投資,投機而印制,既不停止流通,又不耗。
2、紙分幣消耗量極大,特別是早期發行號,另外又分地區發行不同號,收全難度特大,全新冊自然又成了“珍貴的收藏品”,有錢無處買,而其它東西只要花錢,隨時可購,全新冊現有報七千元的,在三年內真能集齊5000冊全新冊就很不錯了,全新冊的珍罕性必帶動各號價格上揚。
3、紙分幣收藏者05年約幾百人,06年數萬人,07年底估計有百萬人,隨著收藏人數的迅猛發展,必將供不應求,特別是港臺幣商的介入,兩羅馬紙幣會緊張。
4、紙分幣為低面值品,大部分市場在幾分錢或幾毛錢一枚,再漲十幾元錢,大眾完全可以接受。
5、人民幣是國家的臉面是容不得亂來的,而郵票是國家的名片,很有可能:或者大量印成垃圾,或者設陷井,以量小作誘餌釣魚上鉤(眾所周知現在發行的有害郵品太多、太濫)。
紙幣的投資和郵票在倍率、收益上有根本不同
1、郵品、紙幣的面值是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郵品的面值是郵電部決定的,JT票及M張均以元計,大部分超過3-5元,在短短的發行期1-2年內已經達到十幾元,數十元水平,形成個怪圈,停留在商業炒作范圍內,它的能量聚集,價位增高,在幾年內達到幾倍,十幾倍時形成一個火山口和地震板塊,風險系數極大,其原因是:集中大,分散不,換手少,炒作多,資金注入越來越少,畏高癥日見明顯,一旦在高價位上套牢,其結果就是除二、除三,也許一套便是數年。
2、炒作型張、版票適合于大筆資金、大手筆,對于動用千萬元,數億元資金者,對于官商而言,不炒版票和型張是不可能的,其因在于價位高,體積小,投入幾十億元,幾個回合來,莊家盈利50%;但如投入低價位的紙分幣,對于千萬元資金的莊家,無法炒作,形成用飛機炸蚊子,大炮打蒼蠅。
3、對于千千萬萬散戶而言,在低價,低面值流通時間長,存世量少,起步階段,新項目,入市點恰到好處由于兩個原因,便可以獲得高倍率,高收益,無風險(排除天下大亂“亂世黃金”,但是中國有一特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久治必亂,久亂必治),其一是價格越低,購買量越大。紙分幣便是一例,十萬張為一單位,即十萬張為一麻袋,相當一部分人動用一萬元,可購四麻袋40萬張,于是造成第一次快速分散,形成市場,供求關系在短時間內形成供不應求,由于大批量交易和大批量運輸,集中本批量流入北京上海是不能形成有計劃性的。而在初期,由于介入者早,但形成貨源集散,容易有節奏、有秩序、買方賣方互不溝通,才有貿易公司(大宗)存在的可能,而流通環節的增多,形成價格在短期上升,實際上,短短一個月內,上升數倍輕而易舉,又不會形成振蕩的原因,關鍵之處在于低價位,大批量,總體交易太重太沉,無法背著麻袋跑步。其二是散戶的特征是規律,從眾心理強烈,在低價位建倉時往往數量小,越是上漲越是買的多,邊漲邊補倉,這便形成一種奇怪的現象,速度加快,消耗量大,供應量小,加快漲速,只有達到五倍十倍時,獲利回吐盤,集中拋盤,形成第一波回檔,但是,事物有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和外地又形成一個認識上的時間差,開始外地往北京上海背,是因為北京上海價高,早期宣傳普及力度大,而后來販運者造成的兩大后果又形成外地的從眾效應,往回搬,一是“凡是玩紙分幣的都發了大財”二是本地買不著貨,全讓北京上海人買去了,形成供求失衡。
4、心態效應的誤區,造成紙分幣從幾分起步,即使升值十倍也不會形成畏高癥,對于郵市而言,心理效應是市場變化的第一要素,聽說什么漲了,大家都看好,表象思維是大多數人有的毛病,沒有人坐下來算帳,計算機率和波浪,計算規律變化“黃金分割點”,小型張從100元在三個月內漲到300元可以嚇一跳,雞版從2000元二個月內漲到1.2萬,簡直是驚人的數字,市場心態變化極大,但是如果用分析系統論的方法來看,它只是在三個月內漲了三倍六倍,而別一方面,又存在綜合性,復雜性因素,一是100元的底價和2000元的底價,購買者,變通散戶充其量只能買十盒或十版而已,二是大資金介入的結果是在拉高出貨區,時間十分短促,高價成交量少,形成散戶跟風人數眾多,其結果是高價位成交十包,機構放貨百包,炒作十次,放貨千包,機構空倉,散戶套牢,套牢便跌,跌了更拋,拋了便跌,越跌越低,低到了無人過問后,上一輪未跟風的散戶,自以為聰明,一抄底,便形成上升,使此次上升是爬行上升,上一次是三、五天上漲,這一次是兩個月回到原位,再有機構介入無非是貓抓老鼠的把戲,次數越多,跌的時間越長,最后便形成一跌五年至少要三、五年時間,這便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死傷三百萬士兵、上千萬百姓,造就一個希特勒,一個蔣介石的后果。對紙分幣則相反,開始是因為價低,量大,太沉,大戶無法介入,形成小從物暴發升級定成分的歷史機遇,而到后來,同價位區,紙分幣到了一元一張一分幣,十元一張五分幣時,也輕了,資金量也大了,機構也介入,動作也困難了,套牢的是機構,不是散戶,這便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例子。紙幣只要在一個角價位以下入市,只需要三個月,甚至一個月間,一次建倉動用資金的1/3,投入三、五萬元,在現有低價位時,貨源充足,易購,甚至于勸購,可收入三、五十萬元,今后再用其所獲利潤的三分之二,再在一角價位上購入十袋紙幣。
三、對當前市場的分析
紙分幣第一個的動作成功,在現有地攤價0.08-0.15元建倉,抓住機遇,打一個閃電戰,惡虎撲食,可在短短幾個月內,從貧下中農成為富裕中農,而所遇風險無非是一、二萬元,即使失敗,也不過是等待歷史下一次機遇,從0.08升到0.10-0.80元,如同03年以十幾元購小版,等到現在100多元瘋搶時拋出。一舉成名,在于膽和識,投資市場本身有明顯的賭博性,毫無風險不可能,風險和機遇伴存,關鍵在于孰大孰小的判斷問題。
現紙分幣操作已成定勢。
相反原理告訴我們,有熱就有冷,紙分幣也不例外,07年3月份走完第一波后,價格開始回落,1分二羅馬從0.09回落到0.07元,二分普號從0.24元回退到0.17元,5分普號從1.1元回落到0.9元,但一分普通三羅馬價格一直穩定在0.16-0.2元之間,隨著調整的繼續,上海、沈陽等各地大戶又在悄悄地吸納,據了解,這些大戶存量均在100萬枚以上,小號均有整包的貨,一分普通三羅馬價格又逐漸上升,可以預見,第二波的領頭羊為1分普通羅馬,估計1分普通三羅馬價格將定在2元/枚,1.5-1.8萬元/包,而存世量極少的號碼將會是天價。
四、冷眼觀潮看郵市
紙幣走好、型張不景、磁卡太懸,版票太高,市場地熱,油鍋在開,八分紙幣嬰兒落地,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地攤價入市,風光版即將風光,人熱我冷與眾不同,場內堵塞,場外方便,小攤販開公司。
紙分幣走好八分紙幣已啟動,地攤價階段已過,大眾往往犯同一個錯誤,是缺乏邏輯思維,觀望是無自信,無自信是缺乏分析能力,舍不得每月花幾十元錢買報紙,寧愿幾萬元買教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賠錢怨不得別人。
上海市市場已啟動八分紙幣,上海是全國的導向,北京只是供應地。先思退后思進,隨時準備大轉移。
五、盛世收藏、亂世饑民
選擇八分幣是上策。
醉市火爆,袖手旁觀,放奔風險,以小博大,穩操勝券,選擇紙分幣,長 短皆宜,紙分幣回檔抄底,安全獲利,紅軍郵、生肖版,JP等通過爆炒,大牛方能大喜。
97紅軍郵幾乎是一夜之間由一千升到四、五千,和九六年十月股評人士宣傳股市上證指數可達2500點一樣,其后果引發人民日報的十二道黃牌,股民在痛苦中度過新年,多少人一家人抱頭痛哭,多少人跳樓。
歷史告訴我們,每次大敲鐘之后,新興項目必須是低價位的新生事物,當年紀念幣一元錢,(建行)無人問津,現在一千七百元以上噠。
永遠記住幾個原則:
先思退后思進,無事膽小,有事膽大,留足生活費,當風險和機遇各半時,寧肯放棄機遇;升幾倍利,掉僅20-30%,可勇往直前,如炒股,現在又到了前期高點4400點,這種點位入市就高不勝寒,上20%利下可能是50%虧,去年年底股市2000點,上可翻番,僅30%就不得不了,市場只要存在,什么時間都有機會。給各位提個良方:為了解決無事可干,不妨玩玩無號八分紙幣,安全又可穩不敗,三年之內絕不會大盤向下。
當你加入炒作紙分幣隊伍時,請思考一個問題,港商來了,不獲暴利不罷休,他要套誰呢?
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