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幣的種類及市場價格行情
第三套人民幣有哪些種類的紙幣,現在價格如何?相信很多收藏愛好者都想知道的,以下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到1974年1月5日全套各面額發行齊全,前后歷經12年時間。這套紙幣全套共計1、2、5角,1、2、5、10元七種面額,含9種基本版別(一角券有3種基本版別)的紙幣。如果按紙張、油墨、印制工藝和冠字號碼的細節劃分,可以進一步分出24種以上版別。
為了實現全面自力更生,使人民幣紙幣完全國產化,并且出于不斷更新換版,預防敵對勢力偽造的考慮,早在1955年初第二套人民幣剛發行時,中國人民銀行便著手組織規劃設計新一代人民幣紙幣設計方案。1959年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更換新版人民幣的請示》;2月14日,又將新版人民幣設計畫稿的主題思想上報中央政治局審閱。周總理閱后作了十分詳細認真的批示,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遵照總理的批示,由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羅工柳、侯一民、王式廓、周令釗等專家主持,組建了包括印制系統各專業技術人員的新版人民幣紙幣設計繪制小組。經過美術專家和印刷專業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反復修改,制訂出一套新的人民幣紙幣設計方案。
1959年6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上報了修改后的新版紙幣設計圖稿。其中大部分券種的設計獲得了批準,作為第三套人民幣紙幣的品種,開始陸續投入生產、發行面市。但10元券因正背面圖案及水印內容沒有確定,其設計方案再次退回修改,直至1965年6月18日,正面圖案“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背面圖案“天安門城樓”的設計方案才得到批準,因此票面制版年份也隨之改成了“1965”。
5角券也因周總理在審批設計稿時提出“角券中是否應有一個反映輕工業”的意見,經歷了多次退回修改,至1972年7月24日才上報了“紡織車間生產圖”的最終設計稿樣,7月26日得到國務院批準,因此制版年份改成了“1972”。
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主題思想鮮明,內容彼此呼應,極富民族特色。1角券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象征著文化教育新改革;2角券為“武漢長江大橋”,象征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5角券正面為“紡織車間生產圖”,象征輕工業。這三種角券的背面分別采用菊花、牡丹花、梅花和棉花組成的圖案,象征百花齊放,欣欣向榮。1元券正面為“女拖拉機手”,象征農業,背面的“天山放牧”象征畜牧業;2元券正面為“車床工人”,象征機械工業,背面的“石油井架”象征石油工業;5元券正面為“煉鋼工人”,象征鋼鐵工業,背面的“露天煤礦”象征采礦業;10元券正面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象征人民參政議政,當家做主,背面以紅色牡丹花和彩帶襯托天安門,象征偉大祖國的富強和團結。
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仍采用馬文蔚先生的書法字體,但漢字面值和大寫數字由手寫體改成了印刷宋體字。
這套紙幣還在原先設計有蒙文、維吾爾文、藏文的基礎上,接受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建議增設了壯文,按蒙、藏、維、壯的順序依次排列。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印制位置也根據票面圖案布局進行了重新調整,進一步方便了少數民族群眾使用。
第三套人民幣紙幣各面額的票幅尺寸,均比同面額的第二套人民幣有所縮小。這是因為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連續遭受天災人禍,各類物資都十分匱乏,為最大限度地節約原棉等纖維原料和胡麻油消耗,央行特意對第三套人民幣紙幣的設計尺寸按一定比例縮小,既便利了流通使用,又節約了生產成本。
在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中,美術專家和專業設計人員集體創作,充分發揮了各自的長處。我國舊式的鈔票設計,主要圖案一般被圍在一個封閉式的矩形花框內。在設計第二套人民幣時,設計人員已經做了一些打破這種舊模式的嘗試,改為票面上下有邊框,兩側開放。第三套人民幣則做了更大膽的突破:完全取消了上邊框,下邊框也予以部分取消,或者做了較大的變形,成為富有民族風格的開放式構圖,從而在較小的票幅上表現出了開闊的畫面。
這套紙幣除主圖景制版完全采用手工雕刻外,面值文字的襯底花紋或花符圖案多采用機雕技術。例如10元券面值襯底,則是利用機雕網狀線與手工裝飾相結合,形成向日葵花盤的效果。在其他票券面值襯底圖案設計中,還使用了接線技術,大大提高了鈔票的防假性能。
為完成工藝要求高、難度大的制版工作,吳彭越、鞠文浚、林文藝、劉國棟、趙亞云、蘇席華、王雪林、高增基、賈緒豐、張永信等藝術家共同會戰,充分發揮各自雕刻特長,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相結合,使第三套人民幣的藝術性和防偽性更為突出,尤其是吳彭越先生雕刻的5元券正面“煉鋼工人生產圖”和鞠文俊先生雕刻的1元券背面的“天山放牧圖”,堪稱紙幣印版雕刻藝術的精品。
早期人民幣由于印刷技術所限,主圖基本上是單色的,既不夠美觀,也不利于防偽。第三套人民幣的票面除了有一個基本色調外,還采用了多色印刷技術,這就使得畫面色調活潑、豐富,又提高了防偽性能。
為高質量高速度地印制第三套人民幣,及時滿足市場流通需要,印制系統的工程技術人員沈永斌、李根緒、劉正祥、柳溥慶、陳彭年、鮑振增等和有關單位技術人員通力合作,突破了印制設備的技術難關,終于由河北保定604廠造出了我國自己的103系列國產鈔票專用紙,從此結束了我國水印鈔票紙依賴外國供應的歷史。103系列產品最初包含五種型號,分別是:103-0號天安門固定水印紙、103-1號國旗五角星滿版水印紙、103-2號空心五角星滿版水印紙、103-3號無水印紙、103-4號空心五角星/古代布幣混合滿版水印紙。
第三套人民幣中最珍稀的品種,分別是1960年版棗紅色壹角,以及1962年版深棕/江綠色壹角(分“無水印券”和“空心五星水印券”兩種版別)。
1960年版棗紅色壹角是第三套人民幣中最早投產發行的品種,于1960年開機印刷,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
它的畫面主題最初設計為“干部參加生產勞動”,后因周總理建議:我國中小學生日常使用壹角券比較多,建議將這個面額紙幣的設計主題與教育事業聯系起來。所以設計人員將主題改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正面主圖設計為人群攜帶勞動工具從樓房中走出,既可以理解為學校師生,也可以理解為機關干部,兼具兩種主題的特征,共同反映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政策。
1962年3月31日,鑒于當時印刷設備和原材料供應緊張,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上報請示:為進一步貫徹增產節約,提高印鈔產量,保證發行需要,申請將已經獲批投產的第三套人民幣1、2、5角紙幣設計方案的票面尺寸再加以縮小,并簡化生產工藝,將原設計的雙面凹印改為單面凹印,以便節省紙張、油墨,并可減少凹印機的使用數量,將機器轉用于印刷壹圓、貳圓紙幣,更好地滿足市場需要。
該請示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于是中國人民銀行組織設計了一種票面尺寸縮小的1962年版深棕/江綠色壹角,主題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畫面視角略作修改,由人群右側視角改為正面視角。這種1962年版壹角投產后,1960年版棗紅壹角隨即停產,并作為一個過渡性品種,從1969年開始,由各地銀行網點進行回收銷毀處理。
1960年版棗紅色壹角紙幣采用了庫存剩余的蘇聯進口特1號水印鈔紙印刷,雙面凹印工藝,花紋精美,質量過硬,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經歷了長期的回收銷毀,目前存世數量已經不多,目前在收藏品市場上,它的全新品單張價格約為六千元左右。
1962年版深棕/江綠色壹角于1966年1月10日開始發行流通,但發行后很快有群眾向央行提出意見:這種紙幣部分背面花紋為綠色,與同期流通的1962年版二角紙幣顏色相近,容易混淆。并有個別人趁光線昏暗時故意將這種一角紙幣背面向外折疊,冒充二角紙幣使用。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匆忙在1967年12月15日發布通知,宣布修改1962年版一角紙幣的顏色,將原先的配色:深棕色和江綠色改為醬紫色和桔黃色。已經發行出去的深棕/江綠色壹角,由各地營業網點進行回收處理。這種一角紙幣的實際發行期只有一年多,有些偏遠地區甚至尚未見到它,央行便已經開始回收了。
1962年版深棕/江綠色壹角先后采用過103-3號無水印鈔票紙和103-2號空心五星水印鈔票紙印刷。其中無水印紙比例較大,印成的這種無水印1角紙幣目前在紙幣收藏領域被稱為“背綠一角”,全新品單張市場價二千多元。用空心五星水印紙印刷的數量極少,稱為“背綠水印一角”,是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中最珍稀的龍頭品種,目前市場單價接近四萬元。
幣王背綠水印券
第三套人民幣是我國目前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 2000年7月1日才正式停止使用,流通時間長達38年。這套人民幣主題思想鮮明,設計風格新穎,券別結構合理,印刷工藝先進,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人民幣紙幣收藏領域很有升值潛力的一個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