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幣的故事
收藏人民幣就是珍藏一段歷史。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4月開始正式發行,直到2000年7月才逐漸從老百姓的生活中淡出,在市場上共流通了38年,是現有的五套人民幣中流通時間最長的,也是我國首次完全獨立設計、印制的一套紙幣,記載了一段特殊、寶貴的歷史。
春節前后往往是錢幣投資交易的旺季,人民幣收藏作為紙幣市場上的“黑馬”,其衍生的投資與收藏也顯示出了越來越強的升溫勢頭,近年來越來越受藏家的寵愛。尤其是已停止的稀有幣種,更是受到市場的關注。第三套人民幣發行于60年代,是我國目前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以其主題思想鮮明、設計風格新穎、券別結構合理、主輔幣品種齊全、印刷工藝先進并有較強的防偽性能等特點,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由于發行于特殊年代,在第三套人民幣身上刻有文革時代的烙印,因此在目前各套人民幣中集藏價值顯得十分突出。比如,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平版水印5角”券,2007年只有幾十元,目前最高已經賣到480元;“車工2元”券,前兩年市場價只有40元,而現在已經漲到了700元。
第三套人民幣前期的升幅較大,但在經過短暫的調整之后去年仍整體創出了新高,大大出乎了市場預料。第三套人民幣,仍將受到集藏愛好者的關注。但隨著該套人民幣整體價格的不斷推高,禮品消費需求將會受到抑制,后市上漲空間將會變得狹窄,預計今年很難出現去年整體飆升的走勢,后市機會可能會產生在少數品種上面。
第三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于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紙幣中“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由馬文蔚先生所書寫。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起,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后歷時38年。
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并舉的方針。制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