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識別第三套人民幣的凹印,膠印,平印,凸印
教你識別第三套人民幣的凹印,膠印,平印,凸印
第三套人民幣共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貳圓、伍圓和拾圓七種面額,按照人民幣印制方式(平版和凹凸版)、紙張(有水印和無水印)、冠號位數(二羅馬字母和三羅馬字母)、顏色(紅色冠號和藍色冠號)等不同,錢幣收藏者將這七種面額的第三套人民幣又細分成了20多個品種(見附表)。在這20多個品種中,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券種,目前的存世量還很多,售價基本都在1元—50元之間,但有五個品種身價不菲,被人們稱為第三套人民幣中的“ 五虎上將”,它們分別是棗紅色壹角券、背綠色壹角券、背綠色帶水印壹角券、五星水印貳元券和古幣水印貳元券,其中背綠色帶水印壹角券又被譽為第三套人民幣“幣王”。
多數人所說的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其實是同一種印刷方式,其規范的名稱就是“凹版印刷”。所謂的“凸版”只是一種錯誤的叫法。凹版印刷的模具是用鋼板雕刻而成的,模具上的線條是凹下的。印刷時線條中的油墨轉印到紙上,形成凸出于紙面的花紋和圖案,立體感很強。由于鋼版的雕刻難度非常高,不易仿造,所以凹版印刷經常被用于鈔票、證件等防偽要求高的印刷品。另外,有些品種第三套人民幣的冠字和號碼,是用凸起的鋼字模打上的,形成凹進紙面的數字。這種打印方式才是真正的“凸印”,但僅限于打印號碼,不能用于主圖印刷。 而“平版印刷”和“膠版印刷”是同一個意思。這種印刷方法是通過滾筒式膠質印模把沾在膠面上的油墨轉印到紙面上。由于膠面是平的,沒有凹下的花紋,所以印出的紙面上的圖案和花紋也是平的,沒有立體感,防偽性較差。膠版印刷所需的油墨較少,模具的制造成本也比凹版低。 在第三套人民幣中,1960年版“紅一角”和一元以上的所有鈔票,正背面都采用凹版印刷。而其余的1、2、5角鈔票起初都采用正面凹版,背面膠版印刷。后來隨著經濟發展,1、2、5角鈔票的購買力越來越低,無人去偽造它。所以為了降低印刷成本,印鈔廠把它們的正面也改成了成本較低的膠版。早期的凹版角券存世量較少,現在的價格當然也就比膠版角券貴些。 區分“凹版”和“膠版”,看其花紋的顏色和立體感就能判斷。如果拿這兩種鈔票來對比,區別十分明顯,很容易判斷。另外對于初學者,還可以采用下面2種方法:第一種是“摸”。凹版角券正面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凸出的感覺十分明顯,只要用手指從左至右輕輕摸一下,就能清楚的感覺到每個字都是凸起的。第二種是“看邊緣”。凹版印刷的文字和圖案,邊緣會有油墨擴散造成的細小“毛刺”,用放大鏡可以看的很清楚。而膠版印刷的線條邊緣是光滑的。 水印就是鈔票紙中隱藏的,通過改變纖維密度而形成的不同明暗的花紋,是在造紙時形成的,常用于鈔票、證件的防偽。檢驗時,把鈔票對光放置觀察,就能看到紙張中暗藏的各種圖案。第三套人民幣各種鈔票,有空心五角星、實心國旗五星(1大4小為1組,布置與國旗相同)、古代布幣夾雜空心五角星、天安門等不同的水印。還有的鈔票沒有水印。 “小三字”、“大三字”指的是鈔票正面的冠字和號碼的字體區別。在第三套人民幣中,有些面額鈔票是不同印鈔廠同時分別印刷的,各廠的號碼機字體不甚相同,所以其產品的冠字號碼字體也有大小、間距上的差異。有的字體較粗、間距較大,所占的長度也就比較長,被稱為“大冠字”,與之相反的就被稱為“小冠字”了。第三套人民幣中,10元券、1元券、5角券都有這種現象。 “三”指的則是羅馬冠字的數量。第三套人民幣中,多數品種是三個冠字,但有些面額的鈔票印刷數量較大,把所有三冠字的排列組合都排滿了,于是按二冠字重新排列組合,繼續印刷。所以“小3字”指的就是“小字體、3位羅馬冠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