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第二套人民幣3元
淺談第二套人民幣3元
第二套人民幣中有一款十分罕見的人民幣———深色的三元人民幣,它是我國唯一一張面額為三元的人民幣紙幣。紙幣整體顏色為淡綠色,比現在流通的1元人民幣稍微大一些,正面的兩端各有繁體三元字樣,下面標著“1953年”,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六字,中間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石橋周圍的花邊為深綠色,中間的底紋為黃色,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維、蒙、藏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三元”字樣。發行時間是1955年3月1日,由于歷史原因,于1964年5月 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并進行回收,目前存世量極少。
第二套人民幣之所以采用了“三元”的面額,主要有兩個原因:
1是蘇聯有三元面額紙幣
首先是因為當時蘇聯的盧布常用“三”的面額,有三戈比的硬幣和三盧布的紙幣。第二套人民幣于1950年開始規劃設計,1953年開始制版和印刷,當時正是我國向蘇聯方全面學習的時期,所以在這方面也借鑒了盧布的面額體系。
2是時間緊迫,印鈔能力不足
當時我國印刷技術還很落后,對大面額鈔票采用的復雜凹版對印技術和水印造紙技術的掌握都不過關,所以二版幣中的大面額鈔票要委托蘇方代為印刷,其余小面額紙幣的鈔票紙,也大多要靠蘇方提供。第二套人民幣起初設計的最大面額鈔票是100元,后來為了預防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大批量造假,把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這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也就大大增加了)。在貨幣總需求量確定的條件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即使是蘇方大型印鈔廠的生產能力,要想在一年多時間里完成這樣大批量的生產,也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再沒有“三元”的面額,一元、二元紙幣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印刷任務就更難以完成了,所以經過與蘇方的技術性商討,我國最終確定了模仿盧布的1、2、3、5、10元的面額劃分。
因為3元券當時是在蘇聯印刷的,后來由于中蘇關系惡化,為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制“真版偽鈔”,擾亂我國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于1964年4月14日起在一個月內限期收回。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那為什么5元可以改版而擺脫棄用的命運,而3元從此就消失無蹤呢?這是貨幣印制部門依據概率原理作出的選擇。因為1,2,5元的貨幣組合已經接近完美,與3元幣的組合并未帶來太大的實際好處,根據概率優選法原理,3元券可以省略,因此3元作為了唯一的一枚3元面值人民幣而成為收藏界絕響。
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這種面額為3元的人民幣是第二套人民幣中的一種, 1953年印刷,是蘇聯印刷“三種票”中的一種。在市場上流通了9年以后,因政治原因在市場上停止流通被國家收回,因此,這樣的紙幣在民間的數量十分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由于當時國內印鈔技術和能力不夠,又缺少高檔專用印鈔紙,因此面額三元、五元和十元的人民幣均由國內設計,而委托前蘇聯代為印刷,故被稱之為蘇印“三種票”。后來,由于前蘇聯召回在華工作的全部蘇方專家,中國人民銀行于是便發布《關于限期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知》,規定從1964年4月15日起,蘇印“三種票”停止在市場流通。因此,三元人民幣散落在民間的數量十分稀少。由于該三元紙幣停止流通的時間近六十年,再加上當年大部分三元紙幣都被銀行回收,而人們的收藏意識還不濃厚,目前的實際存世量甚少,一般市場里常能看見的一些三元紙幣,大多數是經過粘貼修補的舊幣,沒多少實際收藏價值。網上目前也有很多類似錢幣的交易,但也很難看到全品相的三元幣。目前全品三元人民幣每張的市場行情為2萬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收藏紙幣,特別是早期的紙幣盡量要收藏稍好品相的,否則只能將之當作把玩欣賞的普通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