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版長城樣幣
1980版長城樣幣
1980年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硬幣,俗稱第二套流通硬幣(第一套人民幣無硬幣),面值分別為壹元、伍角、貳角和壹角,共4枚。由于壹元圖案為長城,所以收藏者習慣把這套硬幣稱作長城幣。今年是長城幣發行30周年,我們特寫此文表示紀念。
長城樣幣有各種傳說,到底哪種是真的,從無定論。2008年北京某拍賣公司秋季大拍曾拍賣過一套第四套人民幣5年壹角、伍角樣幣,白色,老孫和程紀中老師一起去看了預展,搞不清材質,真假存疑,沒敢參拍,但拍賣會卻以35840元的高價成交了。
1991年版牡丹樣幣和1999年版菊花樣幣都有發現,但牡丹樣幣和菊花樣幣都沒有發現其他年份的,這是因為除了年號區別意外,在發行期內各年份硬幣圖案沒有區別,所以沒有必要把每個年份都做樣幣。以此推斷,如果存在長城樣幣,應該是1980年版,出現1985年版樣幣十分可疑。
最近兩年,市場陸續出現少量的1980年長城套幣4枚裝黑皮本(以下簡稱小黑本),和以前對外國人發行的1980年7枚裝藍皮本和黑皮本(以下簡稱大皮本)相比,除了缺少硬分幣以外,還有一些小區別,一是幣的鑄造工藝明顯好于大皮本,致使有人曾懷疑是精制幣;二是包裝的正面和證書均無英文;三是證書有編號。見圖1和圖2。
當時我們分析,鑄造工藝雖好,但不是精制幣,可能是初鑄幣;證書明明寫著用于對外文化交流,但沒有英文,外國人看著不方便,無法解釋;證書有編號,搞不懂有什么用,大本子和1981年普制大本子都沒編號。
以上的疑問一直到陳志宏發現《四種金屬人民幣樣幣發單》以后才得到圓滿解釋。今年3月8日,一位山東菏澤泉友在網上出售小黑本包裝和證書,共25套證書(含4本空的小黑本,里面的幣已經取走了,一枚幣都沒留下),陳志宏全部買了下來,發現在一個小黑本里面,藏著一張紙,打開一看,是《四種金屬人民幣樣幣發單》(見圖3),發單的時間是1980年4月10日,長城幣發行的時間是4月15日,就是說山東省人行提前5天發放樣幣,發單的下面蓋有“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的騎縫章,下聯已經撕走。從“上列樣幣點收無誤后,請將回單聯蓋章退回省行出納處”得知,此單為上聯,應由接收行鄄城縣留存,下聯撕下蓋章后已經退回了省行出納處。樣幣號碼原來是14364-14370,后涂改為14365-14371,共7套,發往的行名為鄄城,編號為92。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山東省共有17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鄄城縣屬于菏澤市,而菏澤市在山東省地市排名為第17,是最后一個,所以編號為92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按照每個發放單都是7套,以編號92為接收單位數計算,山東省至少應發放644套樣幣,按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計算,應該是18676套,具體發放了多少還不知道,泉友可以統計已發現的最大證書號碼來判斷。
找了這么多年長城樣幣,原來就是小黑本,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