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熱播帶動瓷器收藏熱.txt
環球收藏網為您保駕護航!
故文獻中記載的在海外頗受歡迎的瓷器,理當是景德鎮民窯產品。 但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應該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海峽后,隨即開拓東南亞市場及與中國的貿易,加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海上走私貿易的頻繁,刺激了景德鎮瓷器的大量外銷。中國瓷器最早進入歐洲是于16世紀率先到達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經好望角到達中國的廣州是在1513年。 之后,英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海上霸權,肆意搶掠貿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開往歐洲的裝滿中國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蘭海盜搶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達55艘之多。1625年,荷蘭占領臺灣,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貿易戰爭對景德鎮瓷器的外銷應該有一定影響,但荷蘭人隨即成為景德鎮瓷器的最大買主。在明崇禎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別購買景德鎮優質外銷瓷數十萬件之多。歐洲現今傳世的部分有紀年的1650—1660年景德鎮外銷瓷,即是荷蘭人以臺灣為基地,通過走私集團向景德鎮定制的。據粗略統計,僅17世紀上半葉,就大約有300萬件中國瓷器到達歐洲。 在18世紀的100年間, 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達到6000萬件以上 在海外市場的刺激下,中國瓷器上的紋飾較前更為豐富,除纏枝花、庭樹湖石、嬰戲、虎紋、織錦、海螺、仙怪人物外,至嘉靖時,鳥樹、折枝花果、云鶴、人物及象征寓意吉祥的紋樣大量出現。為適應海外市場更高的需求,當時官窯中優等青花料被工匠以各種方式從御廠偷偷帶出,以至于王宗沭在《江西大志·陶書》中感嘆說:“青
本周,趙雅芝、斯琴高娃主演的電視劇《青花》在BTV2熱播。劇中對青花瓷器知識的介紹和藝術演繹,讓部分觀眾對瓷器收藏產生了濃厚興趣。湊巧的是,7月12日,一件元代青花瓷罐在英國拍出156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3億)的高價,更讓一些觀眾怦然心動,欲到潘家園古玩市場一試身手。昨天,一位瓷器收藏方面的專家告誡說:“劇中對瓷器的介紹有不少夸張之處,千萬不要把電視劇當鑒寶教科書。” 《青花》圍繞著景德鎮的國寶青花瓷“青花日月樽”展開,而其“彈日樽,月樽鳴;彈月樽,日樽鳴”的神奇特質使不少觀眾感到好奇,“青花日月樽”是否確有其物?有沒有收藏價值? 北京文物公司從事了20多年瓷器收藏鑒定工作的專家李季勇表示,“青花日月樽”純屬子虛烏有,他說:“這個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敲鑼,鼓響’的瓷器呢?‘青花日月樽’肯定是電視劇為了吸引觀眾而虛構的。而且‘樽’的高度大都在二三十厘米左右,不可能像電視劇里的一樣,拿在手中把玩,觀眾可不能照著電視劇里的道具去買。” 一位觀眾說:“《青花》就像鑒賞瓷器的教科書。劇中關于瓷器歷史、制作工藝,尤其是收藏方面的知識使我很長見識,讓我對瓷器收藏產生了濃厚興趣,按照劇中教的鑒定方法,我也想到潘家園買幾件瓷器收藏。” 對此,李季勇告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