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獅子--流通紀念幣
09:44 人民幣收藏流通紀念幣,錢幣市場上一個較袖珍的獨立板塊,發行至今總共六十幾套,枚數不到100枚。就是這樣一個投資收藏品種,曾經在1997年郵市行情中令人刮目相看,很多品種的價格疊創新高。如:珍稀動物幣“熊貓”的價格達到了400元/枚,“金絲猴”的價格達到300元/枚,“華南虎、白鰭豚”每組的價格達到400元/組。相比流通紀念幣現在的價格,真是今不如昔了。
自97年后流通紀念幣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價格一路直下,期間雖然經歷了郵幣卡市場其它品種的強勁反彈,但流通紀念幣依然沒有走出象樣的行情,最低迷時,流通紀念幣的價格幾乎接近面值,如“臺灣風光”(一組)面值10元,最低時不過12、13元等,這是一個不可想象的價格。而這幾年紙幣在經歷了漫長沉悶后走出了一波連續上揚的行情,一版、二版、三版連續瘋炒,甚至炒到了目前正流通的四版、五版紙幣。究其原因主要是紙幣便于保存、攜帶方便,更主要的是紙幣容易建倉,因為銀行里四版、五版紙幣堆積如山。也許我們搞不到,但是有人搞得到,而且搞得到的就不止搞一丁點兒,會很多很多。但炒到四版幣、五版幣就有點荒唐了,畢竟是正流通的紙幣,印鈔廠的印鈔機正一刻不停地在印刷,這個量是個未知數,可以無限放大,其發行量甚至可以是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盡管如此很多人還是樂此不彼,他們的思路很簡單,因為有了一版、二版、三版這樣的光輝榜樣,紙幣就應當是好東西,其實“此紙幣”已非“那紙幣”。
但假如我們細細地來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一版、二版、三版和四、五版的背景情況是截然不同的。1955年5月10日一版紙幣退出流通,而在當時的情況下,老百姓的收入極低,且收藏意識也不夠,也沒這方面的經驗,致使在得到這樣的消息后大部分的老百姓都選擇到銀行排隊去把多余的錢換掉,這樣致使一版紙幣存世極少,只有那些忘了的、或藏著沒找到的人才成了日后的幸運者,這就是日后一版紙幣暴漲的根本原因。且當時人們的收藏意識較差,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不夠,所以很多挺版的紙幣均未保留下來,致使一版紙幣存世量不多。二版退出的時間為1998年5月25日,當時恰逢郵幣卡市場由97年的高峰急轉跳水往低谷走,投資收藏者的熱情受到很大打擊,人們的熱情不在這上面,因此在98年二版紙幣退市時雖未遇到如一版退市時的換購場面,但大家都用平常心來對待,也沒有刻意將二版紙幣留下,其實這個流通領域也從未拒絕過二版紙幣,人們用來用去,不知不覺中市面上的二版紙幣逐漸不見了,逐漸被三版紙幣替代了。這期間只有極少數收藏愛好者保留了一些挺版紙幣。2000年7月1日三版紙幣退出,三版退出的情形和二版基本相似,當時也恰逢郵幣卡市場處于低迷狀態,很多人還沒從97年的深套中緩過神來,大家的注意力也不在這里,于是大家還是照常地用來用去,時間久了,卻發現我們用的紙幣樣式和以前的不一樣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也許不知道二版、三版紙幣的退出,他們只是在稀里糊涂地用,稀里糊涂地被銀行回收,只是經歷了一個階段后才發現我們經手的人民幣樣式和以前的不一樣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背景,一些有眼光的投資收藏者發現了其中的亮點,于是一版、二版、三版紙幣價格被不斷推高,市場貨源不斷沉淀,又不斷推高價格。于是一些人認為既然一版、二版、三版紙幣有如此好的投資回報,有的人將注意力放到能拿到貨的、現正流通的四版、五版紙幣,于是不斷有人將銀行成刀成捆成箱的紙幣搬回家中,殊不知這些紙幣是目前正流通的紙幣,全國各地有多少臺印鈔機在日夜不停地印刷,你有多少能耐能夠將這么多的紙幣都拿光,這是個什么樣級別的量,幾十億還是幾百億,拿光了又如何?按目前這么多的量沉淀在市場來看,即使四版、五版紙幣退出流通,那又如何?這么多的量有投資價值嗎?不知大家注意過嗎:市場上四版紙幣、五版紙幣都是成刀、成捆、成箱的。投資可以以刀、捆、箱作為計量單位,但收藏最后只會以張、套做為計量單位,那又如何能將這么多的刀捆箱變成張、套呢?大家有沒有看到過一版紙幣成刀、成捆、成箱呢?因為有了1、2、3版紙幣的瘋漲,4、5版紙幣在流通時就大量地以成刀成捆成箱的方式保存了下來,這應該是什么樣的量?這就是1、2、3版紙幣和4、5版紙幣的根本區別。什么時候四版、五版紙幣真的有投資價值了,那應當是四版、五版紙幣退出流通后大家發現這樣的量的確沒有投資價值,壓在手上不斷下跌,有的人放棄了投資收藏信心,將大量紙幣放回流通市場后,四版、五版紙幣存世量大幅減少后,四版、五版的春天才會到來。只要大家都壓著,這只能是垃圾投資品種。也許有短暫的輝煌,但最后一棒是要人命的。
而流通紀念幣卻截然不同,它品種少,發行量少,制作精美。早期的流通紀念幣發行量幾百萬枚,如廣西、新疆、六運會等,后期的品種大多1000萬或2000萬,也許2000萬也是個不小的數字,但相比四版、五版紙幣來說,這至少是個明確的量,透明的數字,且相比四版、五版紙幣的量一定少很多很多。但為什么這樣的品種沒有被大家認可呢?就是因為大家認為流通紀念幣太重、易氧化、不易保存。其實這只是個理解的問題,假如大家有四版、五版紙幣的熱情,假如有97年的投資熱情,那也許就不會覺得重了。一件(2000枚)流通紀念幣4萬元,五十幾斤重,也許你覺得重了,但假如一件流通紀念幣80萬元,同樣50幾斤,還有誰覺得重了。(一件熊貓流通紀念幣在97年時的最高價為80萬元,即400元/枚)。現在總價低,份量重也許不是壞事,正是投資入市的最好機會,等大家都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投資品種時,價格會被不斷推高,那時你也許只能投資原盒(200枚/盒或500枚/盒)的了,到時你也不會覺得重了。前一階段受流通紙幣影響,流通硬幣(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硬幣)網間不斷有高價求購者,因為他們認為流通硬幣會步流通紙幣的后塵,但其實流通硬幣也是很沉的。對于投資收藏屬性來說,肯定是流通紀念幣比流通硬幣好,因為:流通紀念幣量少且公開,流通紀念幣有紀念意義且制作精美,流通紀念幣相比流通硬幣有很好的禮品收藏需求。但是拿流通紀念幣和流通硬幣相提并論是不公平的,其實就收藏投資屬性來說,前者要好很多很多。
現在投資流通紀念幣應當是正當時,有的幣現在的價格接近面值,如:“辛亥革命”面值5元,市價才27元;“臺灣風光”一組面值10元(2枚),市價才30元;很多流通紀念幣的單枚價格都在10元左右。建議大家用平常心來對待,有閑錢就買一點。現在投資流通紀念幣等于把現金擱著,幾乎沒投資風險。讓我們拿“辛亥革命”做一個投資分析比較:目前價格27元/枚,最最低迷時是8元/枚,風險就是19元/枚,但假如按97年的5元銅幣市價計為200元左右,即使打50%折扣也要100元/枚,那么它的可能收益是73元/枚。相比19元的投資風險和73元的可能收益,投資價值可想而知。更何況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后續潛能巨大,萬一這50%的折扣不打了,這投資收益率將更大。又如臺灣風光紀念幣也有重大題材,臺灣回歸牽動著每個國人的心,這就是市場的號召力。澳門和香港回歸曾使相關題材的郵品瘋狂暴漲,結果雖然出現暴跌,但你只要關心一下就知道:暴跌的幾乎都是擴量發行的品種。而臺灣風光紀念幣的量不大,才1000萬枚。假如以平常心來對待,不計較當前得失,也許日后的大贏家就是你。2009年春節前,“建國50周年”50元面值紀念鈔的市場價格為55元/張,當時買的人很少,原因是它的發行量為6000萬枚,太大了,但假如當時你買了,也許風險就是5元/張,大不了你拿著它以面值去消費,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你也許是現在的贏家,因為現在該枚紙幣的市價已達250元/枚。
流通紀念幣目前還處于價值洼地,很多1000萬枚發行量的品種價格才是面值的2-3倍。如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第五組)價格才32元,而面值就10元,臺灣風光一、二價格才30元,面值的3倍。而你橫向比較一下其它品種,如建國50周年紀念鈔價格250元,是面值的5倍,而發行量為6000萬枚,奧運綠鈔發行量600萬枚,且單枚不成系列,價格卻要2000元,是面值的200倍。這600萬發行量和1000萬發行量能差這么多嗎?
流通紀念幣是國家法定貨幣,論精致程度一點不亞于紙幣,定量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價格不如不限量發行的四版、五版紙幣的確很滑稽,況且四版、五版紙幣還在使用,尚未退出流通領域。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97年前你絕不會想到97年時的大行情,97年后你可能也從未想到流通紀念幣如此的落魄,2006年你絕想不到紙幣會到今天這個價,甚至連正流通的紙幣也被炒到天。股市在5000點或初上6000點時大家都把脖子抬得很高,認為10000點應當是直達的,當時有誰想到過幾個月后股市就到了1600點。還是一句話,以平常心對待,現在流通紀念幣價格極低就買點,即使暫時不被看好,但總比6000點套下來心情好。
多一點反向思維也許對我們有幫助,1、2、3版紙幣因為當時不被重視才有了今天,而假如在1、2、3版退市前,大家用目前對4、5版的熱情去對待它,也許1、2、3版不會有今天的輝煌。一定是先知先覺才先贏。假如用這么大量的4、5版去復制1、2、3版的路線,你也許會輸得一塌糊涂,投資場上的類似教訓實在太多了。
流通紀念幣也許不是目前最熱的品種,但可能是投資收益風險比最大的品種。你不必去關心明天或下個月的價格,當你以平常心去投資,當你忘了關心什么時候會收獲的時候,也許你離成功只有咫尺了。
也許你已站在金礦上,但你還在滿世界找黃金,低頭看看,其實滿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