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人民幣鑒賞與收藏 (下篇1)
正面:井岡山龍源口 發行時間:1955.3.1 停用時間:1964.5.15
背面:面額文字、國徽 規格:160*72.5mm 水印:五星云紋混合滿版水印
龍源口石橋:
龍源口位于井岡山下,是與井岡山資源共享的國家級風景區,井岡山斗爭的第一個保衛戰和紅軍史上第一個大勝仗——龍源口大捷在這里發生;境內還有在井岡山時期毛主席親自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黨支部舊址。
接上文:
1953年9月底的一天,一列從蘇聯開往中國邊境口岸滿洲里的列車徐徐啟動,標有“技術裝備”的一箱箱貨物整齊的碼放在貨運車廂里,發貨方為“蘇聯木材公司”,列車即將到達滿洲里,站內的警衛人員早已恭候多時,密切注視列車緩緩停下,與此同時,十名接收人員走上列車,十扇貨倉門同時打開,開始了緊張有序的貨物接收工作,他們將早已編好序號的箱子搬上一輛輛軍用卡車,卡車上前后各留一排警衛站立區,卡車在荷槍實彈警衛押運下很快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它們是“技術裝備”嗎?當然不是,而是“人民幣”!
已解密的檔案揭開了這段塵封多年的歷史,第二版人民幣中的3元、5元(五三年版)和10元券為蘇聯代為印刷,收藏界稱“蘇三幣”。是人民幣收藏中的珍貴(真貴)品種!
我國第二版人民的面值最初設計為100、50、10、5四種,印刷總量為40億元,之后我方進行了大幅度修改,改為只印3元和5元,考慮到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又增加了10元券,設計中也是幾易其稿,票面的主景圖案原10元券改為五元、5元券的主景改為3元,至于10元的“大白邊”則是最后定稿的券別,在票面的鑒賞中也似乎和這段歷史相吻合。1至3元的各時期革命圣地景物很系統,而5元中的各族人民歡慶勝利,似乎更應該出現在最高面值上,至于出現在第二高面值上完全是原計劃調整被“降級”的結果。10元的工農人物和“革命歷程、歡慶勝利”這一主題有明顯脫節的感覺!(個人觀點)
正面:各族人民歡慶勝利 發行時間:1955.3.1
停用時間:1964.5.15
背面:面額文字、國徽 規格:165*75 mm
水印:五星云紋混合滿版水印
二版5元券有三個版本,上圖中的五三版和五六年的海鷗水印版和空心五星版,五三版這張也被稱為“紅五元”,“蘇三幣”之一,海鷗五元因其水印而得名,存量幾乎和綠三元、紅五元差不多,只不過收藏者更重視“蘇三幣”而對它有所忽視,至于以后我國獨立印刷的五星版五元,直至“大團結”出現之前,它一度是中國當時的最高面值,由于其流通時間長,存世量較大,所以價格遠低于上兩種五元券。
“蘇三幣”中綠三元、紅五元目前全新價格在兩萬左右,大十元更是十七八萬一張,遠非一般玩家收藏得起的(本人沒有),價格如此之高,正應了那句老話“物以稀為貴”,數量稀少,尤其是全新品,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它發行時間比較短,這還在其次,關鍵有三點:
一、“三種票”回收的時間和方式。
五十年代后期,中蘇關系急轉直下,“老大哥”撤走了所有援華的技術人員和設備,中蘇關系幾近冰點,中國的貨幣印制權卻牢牢地抓在“敵國”手中,這是萬萬不行的,最可怕的是所有印版,印刷設備,紙張,我們都無法控制,基于安全考慮,用了最緊急也最激進的方式收回“三種票”。限期一個月全部收回,過期全部作廢!于是,1964年5月15號以后的“三種票”全部成為了廢紙!
二、當時人們的意識。
面對十幾萬一張的“大十元”,有人想“要是當時父輩留下幾張今天就發財了”,不錯,確實是這樣,但問題是當時的人有這樣的意識嗎?十幾元錢是一家子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的情況下,想得到,你能辦得到嗎?所以三種票存量非常少是非常正常的事。
正面:工人、農民肖像 發行時間:1957.121 停發時間:1964.5.15
背面:國徽、面額文字 規格:210*85mm 水印:國徽固定水印
三、收藏者的長期積累。
隨著近些年的新收藏者不斷增多,老收藏者一旦收藏又很少賣出,所以二版人民幣的貨源越來越少,尤其是九品以上的紙幣,而三種票更是稀缺品種,因此,價格不斷被推升。本人收藏時全品三元7000元左右,目前接近三倍當時價格,本人更是望塵莫及了!
二版十元券可以用巨大來形容,本人很好奇,不知當時是怎么裝在兜里的,它的這個大白邊讓我嫣然看到了五十年代盧布的影子,寬大的水印區同樣醒目。它運用了被當時稱為非常先進的多色接線工藝,色彩多變,接線精確。